快乐阅读
主办单位:中原出版传媒集团
国际刊号:1672-8203
国内刊号:41-1366/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4344 人次
 
    本刊论文
浅论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

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解读中引导学生生成出自我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教学,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则提倡对文本的内涵进行解读。两种模式有着不同的操作流程。

  一、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模式分析
  (一)文章阅读模式
  文章阅读模式大体分为四个流程,即初读课文,提出问题;整理问题,进入重点;自读自研,交流反馈;再读再疑,合作解疑。在文章阅读模式中,虽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体现,但整体上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而且,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多在教师限定的一些问题范围内进行,学生的自主生成没有得到最好发挥。
  (二)语文阅读模式
  语文阅读模式也可分为四个流程,即整体感知课文、理解重点段落、感悟欣赏词句、积累运用词句。从这里就不难看出,语文阅读注重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理解,且注重抓住文章的核心字、词、句、段来对文本的内涵进行解读。首先,在整体感知解读,教师让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并根据阅读过程来表达出自己的感想;其次,在理解重点段落阶段,注重让学生从理解和感悟的角度来提出自己所喜欢的段落,并要求说明理由。
  不难看出,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都各自有其优点,我们不能割裂两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文章阅读注重的是从基础做起,让学生在对文本字面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内涵,这是必要的;而语文阅读则从人文性角度出发,更多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相对而言,文章阅读模式在小学语文的低年级教学中应用较多,而语文阅读在高年级应用则更广,但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
  二、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的优点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两种阅读方式都以学生的读为主,无论是带着问题读还是学生自读后的感悟,都将学生作为读的主体,这一点难能可贵。当学生以自我的方式而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唤醒了他们对文字背后所蕴含意义的理解,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当课堂下放给学生时,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更加自由的空间。此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自由,能较好地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激情。特别是在小组学习中,受好胜心、好奇心的驱使,当一个学生提出不同理解时,其他学生也希望自己能在小组中得到表现,这就促使他们自主地去阅读文本,参与课堂教学。
  二、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的不足
  (一)目标泛化,落实困难
  文章阅读模式重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就让语文的人文性无法得到较好落实;同时,问题的提出较少,教学目标没有得到较好体现。相对而言,语文阅读虽然能注重对人文性的培养,但限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文课又容易走入朗读技巧课的窠臼。在两种模式中,问题的提出多以学生为主,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当给学生的选择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学生的选择就会变成一种无选择,即学生因知识基础的限制而不知道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对文本阅读后想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二)组织散乱,讲听难辨
  课堂的主体和主导是在有意和无意中进行的,换而言之,有意是教师教学中的预设,而无意是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教学是生动的,是在预设和突发中进行的。在两种模式中,给学生的自由如果超过教师主导的限度,教师的组织作用就会被架空,课堂教学会显得较为散乱。同时,学生在阅读后不知道什么该问、该什么时候问,教师则对讲什么、什么时候讲较为模糊。
  三、实施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的建议
  因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都存在目标不明、落实不到位和组织散乱、讲听难辨等问题,故在实施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以问题来明确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以精讲来作为辅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问题来明确目标
  阅读中的问题要做到贯穿全篇,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如在《理想的风筝》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初读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生字词,然后以下面问题来作为阅读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深入学习。(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2)课文中的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3)课文题目与课文内容有什么联系?(4)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这些特点?这样,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学生在带着问题去阅读,目的性加强,发问也有了可参考的依据,能更深入到文章中去。
  (二)以精讲来指导阅读
  在新课改中,很多教师都不再讲了,认为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去探究。其实不然,学生的探究固然能对文章有所理解,但教师的讲不仅能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以《第一朵杏花》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对第三段阅读后,教师要明确:“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精讲更多的是点拨,要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让学生在阅读后有可参考的对象。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对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的辨析是让教师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本质,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快乐阅读》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快乐阅读》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