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阅读
主办单位:中原出版传媒集团
国际刊号:1672-8203
国内刊号:41-1366/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4334 人次
 
    本刊论文
浅论文艺创作\阅读与情感

【摘要】对于文学艺术而言,从创作到阅读的过程都无法与情感分离。情感对作者的创作过程是一种“促进”作用,在阅读过程的中是“感动”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文论都有所涉及。创作完成后,一部作品情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被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作品的意义才能显示出来。

  【关键词】情感;文艺创作;阅读
  
  所谓情感,“指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况)的态度和体验。”毫无疑问,情感观自身是主观的,它是对客观世界或是主观世界的一种能动的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情感,都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这是与生俱来的,在日常生活中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体现出来。
  对于文学艺术而言,从创作到阅读的过程都更无法与情感分离。无论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还是阅读都是人的主观行为,必定会与情感产生某种联系。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创作的欲望,情感对作者的创作过程是一种“促进”作用。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从文本中读出某种作者的情感,或者读者本身就具有某种对于作家或作品的情感,从而深化了作品的感染力,由此看出,情感在阅读过程的中的作用是“感动”。必须有情感的存在才会有真正的文艺创作和阅读。
  一、创作与情感
  不仅仅是对于文学艺术而言,人类的种种创造过程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但是对于比如说科学创造这种理性化的创造过程来说,这种情感在创造的过程中显现,其形成的作品中是不包含情感的。但文艺作品则不同,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会记录于文字之中,总会有某种情感的痕迹存在。创作者创作中的情感是瞬间的,我们现在对于作者创作情感的分析就是借助于作品。比如,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些作家、作品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垮掉”,这两个字中就包含了颓废、慵懒等一系列的情感因素,高度鲜明地表现出了情感与创作的关系。
  情感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依赖于认识,而且反作用于认识。”在我国古代的《毛诗序》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音乐和美学论著之一,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以上列举的中国古代文论,讲的都是这个问题,情感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是一个必要条件。言由心生,只有内心的情感足够强烈才会促使一个作家将其付诸于笔端。
  这一点在诗人创作诗歌时体现得尤为明显。以中国现当代的诗歌为例,郭沫若的《女神》、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等都是如此,甚至可以说是情感塑造了诗人,而非诗人抒发情感。正如别林斯基说,“感情是诗情天性最佳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
  这一过程是一种互补的过程,还以诗歌为例,诗人具有某种强烈的情感促使他去进行诗歌创作,而形成于文字间的意象又反过来承载、表达作者的情感。当然这种情感有深有浅,俄国的作家托尔斯泰对此作过论述;“艺术的感染的深浅决定于下列三个条件:(1)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2)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真挚程度如何。”
  古今中外的艺术创作中,最具情感活动表现力的当然是爱情。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地方,一个人有了爱情未有不成为诗人的。”这句话或许有一些夸张,但足以表示出一个人的情感对他创作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这样说古今中外,凡是流芳百世的好的作品,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强烈情感的支配下产生的,并且通过作品的文字传承下来。
  二、阅读与情感
  这是一个经常被理论界忽视的问题。一部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只有被读者感知才具有他的存在价值。但是对于很多作品,尤其是后现代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家、作品来说,它们不能被所有的读者理解。由此,他们潜藏在文字中的情感也不能被读出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当下有一个诗人写过一首这样的诗,“我最恨/那些/上完厕所不冲马桶的人”,这样的一种诗被其推崇者称为“丽华体诗”。很显然,这一批人是这个诗人的理想读者,他们可以体会和理解诗人透过这样一种形式所要表达的情感。可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这样的诗,可能都无法称其为诗。读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无法沟通。
  一部好的作品必须有“好”的读者去阅读,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谓“好”的读者,不是说看这个读者的人品等等,而是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情感能与作者的情感相互融合,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不可否认,一个作品的内涵十分丰富,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按照自己的情感模式去解读,潜意识中选择与自己情感相近的内涵去阅读,这样便造成了对文本的多种阅读。按照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观点,这些阅读产生的情感都是偏见,但偏见也都是合理的。
  这些都是从读者阅读的角度去分析得出的。可见情感不仅仅与创作过程紧密相关,而且与阅读过程也不可分割。一部作品必须得到真正的理解,它的价值才能真正呈现出来。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情感。所谓“读懂”,就是读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最大限度的接近。
  情感,在文艺创作和阅读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析和判断一部作品的优劣时,它所暗含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对于诗歌、散文还是小说的创作来说,情感,都是无法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肖玉峰. 论道家隐透思想之实质:适性――兼比较其与西方“异化”观之异同[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25(6).
  [2] 桂诗春, 许国璋, 王宗炎. 心理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快乐阅读》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快乐阅读》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